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

本性與教養 Nature and Nurture

一、在莎士比亞的《暴風雨》(The Tempest) 第四幕第一景裡,洞悉人性而且法術高強的原米蘭公爵普羅斯伯羅 (Prospero), 對他的隨從精靈說到外表畸形、獸心未泯的卡力班 (Caliban)。他說:

一隻魔鬼,天生的魔鬼,他的本性
A devil, a born devil, on whose nature
教養永遠黏不上,在他身上我的努力
Nurture can never stick; on whom my pains,
仁慈地做,全,全都失敗,完全失敗;
Humanely taken, all, all lost, quite lost;
就像他的身体隨著年齡越增醜陋,
And as with age his body uglier grows,
同樣的他的心思更敗壞。 (188-192行)
So his mind cankers. (ll. 188-192)

二、卡力班是某惡巫婆被放逐到荒島上生下的怪胎孽種。當普羅斯伯羅與他幼女米蘭達 (Miranda) 被陷害因而流落到同一個荒島上時,他們父女曾經善待過卡力班,曾經讓卡力班跟他們住在同一洞穴,還教他說話。

可是,卡力班自己對米蘭達說:「你教我語言,而我在那上頭得到的利益是,我懂得如何咒罵。」 (“You taught me language; and my profit on it is, I know how to curse.”) 有一次,卡力班還企圖非禮米蘭達,所以普羅斯伯羅就認定他那種「人」只有皮鞭才能感動,而非仁慈 (whom stripes may move, not kindness)。

三、從某個角度看,《暴風雨》這齣戲的確有「本性與教養」(nature and nurture) 的主題。劇中莎翁好像把人分成三種:第一種人,像普羅斯伯羅父女以及救助他們的老臣貢札羅 (Gonzalo), 還有男主角斐迪南 (Ferdinand), 他們心性善良,不需教養,自然不惡。

第二種人,像篡奪胞兄爵位的安東尼歐 (Antonio) 與那些不擇手段爭位謀利的權貴 (Alonso, Sebastian等), 天性不佳,必須懲處調教,才能改過自新。第三種人,則像卡力班那種怪胎孽種,秉性邪惡,冥頑不靈,根本沒有啟發改邪的可能。

我國有句諺語: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。」莎翁在卡力班身上似乎看到同一個道理。因此,他似乎不贊同把「愛的教育」用到每個人身上。對那些頑劣分子,他顯然主張打罵處罰,因為畢竟「教養」(nurture) 只有對「本性」 (nature) 可塑可改有向善可能者,才會有效。

資料摘自:

懂更懂學習英文網站